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政治神学书单│城与邦

2017-01-05 罗兰 城与邦

政治神学书单

作者|罗 兰

图文编辑|黄麒瑄

—————

【作者简介】

纽约新学院政治学硕士

研究兴趣:宪法、主权、近代政治思想史


前言


  书单系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Bernard Flynn教授2016秋季学期“政治神学”(Political-Theological)课程书单部分节选。Flynn教授研究兴趣为法国左派哲学,故书单中多涉及相关著作。


  相信有的读者和笔者一样,对“政治神学”这一概念的印象首先来源于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一书。不仅仅是施米特,许多其他政治理论家与哲学家也曾探讨过“政治”与“神学”的关系。这一关系从根本上看,是“人”与“神”的关系。这里的“神”,不仅仅指一神教中的神,更泛指各种超越人类范畴的神秘权威。这一话题刚好也与思想史中有关“现代性”(modernity)的主题相贴合。研究“现代性”的思想史家会探讨,诸如“民主”、“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概念,究竟是基督宗教从政治领域隐退的结果,还是基督宗教义的变种?这些主题都会在以下书单中得到讨论。


  阅读政治神学相关著作会发现,政治神学并不是主张所有政治概念实质都是基督宗教概念,而是探求政治概念与基督宗教历史与教义的关系。下列书单中的书目大多都把目光集中在中世纪后期到现代初期这段时间,从各方面探讨基督宗教社会如何与现代社会前后相续。的确,相比于现代社会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强调历史前后哪怕丝缕联系的延续性的研究,开始逐渐取代“现代与中世纪截然隔断”的论述。


Philosphy, Politics, Autonomy


Cornelius Castoriadis,Philosphy,Politics, Aut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astoriadis是法国左派学者,与勒弗尔(Claude Lefort)同为托派(Trotskyism),共同成立了“社会主义或野蛮(Socialisme ou Barbarie)”小组,反对官僚体系与资本主义,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内部仍未摆脱官僚化。


  这本书收录了Castoriadis的系列文章,其中“希腊政体与‘民主’一词的产生”(The Greek Polis and the Creation of Democracy)一文与政治神学直接相关。他将来自基督宗教的“创造”(creation)一词引入希腊历史,认为希腊“民主”中关键的“平等”概念,并不是像康德所认为那样是先天就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在历史与政治中被创造(created)的。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一书写作目的是为了反对罗马帝国宣扬的荣耀与公民美德,认为自我宣扬是自负,帝国统治是残忍。奥古斯丁将世界两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在世俗世界中,就算是罗马帝国这样恢宏的世间帝国,也并不具有真正的美德与荣耀,正义与荣耀属于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性。首先,“美德”这一古典时代的概念,在奥古斯丁书中被摒弃,最终在现代不见踪影。其次,基督宗教与世俗政治的两分,认为世俗世界虽然不可能有正义(legitimate)的统治,但可以有合法(legal)的政权,保障基本的和平。这为现代开端时教会与王权的两分埋下伏笔。


《阿奎纳政治著作选》



  阿奎纳所在的13世纪正是亚里士多德作品重回西方的时代,通过穆斯林哲学家保存下来的著作开始被翻译为拉丁语,并深刻影响了阿奎纳的神学思想。与政治神学相关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阿奎纳对“法律”的叙述中,以及神学(theology)与哲学(philosophy)二分上。


  阿奎纳认为法律是理性(reason)的律令,并进一步认为不是君王所有的命令都是合法的,只有理性的命令才是合法的。而合乎理性的标准是共同善(common good)。其次,阿奎纳认为神学与哲学是两回事,比如知识并不来源于神启,《圣经》也并不包含现世知识。如此,阿奎纳进一步将世俗世界与神学世界区别开来。


《君主国》



  但丁“政治理论家”的身份鲜为人知,在他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之外,但丁也用拉丁语写成《君主国》(De Monarchia)一书。这本书主要论点为,世俗政体的权威并不依赖于教会,而是直接来源于上帝。于是“教会-王权”二分的观点被正式提出。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人们只有生活在统一之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而正直的君王能够最好地领导人们。第二部分讲述世俗政权如罗马帝国是如何得到上帝直接帮助,如何取得光荣。第三部分直接论证“君权神授”,通过圣经故事以及批评君士坦丁大帝改基督宗教为国教一事,说明教会没有资格管理世俗政权的事务。


  但丁身处13世纪、14世纪之交,作品中已然显现几百年后宗教改革的核心论点,足见历史延续是如此绵长。


The King’s Two Bodies


Ernst Kantorowicz,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坎托罗威茨《国王的两个身体》一书是研究中世纪政治神学的佳作。全书历史跨度从11世纪到14世纪初,研究世俗权威是如何从一个法律代表,转变为正义的象征,最后成为政体的化身,拥有了一个不死的身体。现代政治概念是由基督宗教概念世俗化形成的,展现基督宗教与现代政治的渊源。


  “国王的两个身体”来源于基督“肉身与圣体”之辨。基督有两个身体,一个道成肉身,一个变体成为圣餐。后来“圣体”神秘化,变为“corpus mysticum”,开始指称基督追随者的总称。后来,这个神圣躯体开始世俗化,扩大到任何人类共同体,国王领导的世俗政体便是其中之一。于是国王也拥有了两个身体,一个生老病死的肉身,另一个象征着政体的延续与凝聚。


  国王“不死之躯”的思想具有两个现代性含义。第一,人们凝聚成为政体,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身体,与国家血肉相连,于是爱国主义开始形成。第二,政权权威不再是个体的国王,而是国王之位、宝座与皇冠。例如,亨利四世之所以具备权威,不是因为他是亨利四世这个个人,而是因为他处在英国国王的位置上。亨利四世去世,自然有继承者接替权威,与现代官僚体系下流水的总统有一致性。


Machiavelli in the Making


Claude Lefort, Machiavelli in the Mak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勒弗尔是当代法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也是Flynn教授的好友。教授在讲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主要参考勒弗尔《创造中的马基雅维利》一书中的解读。


  勒弗尔认为,马基雅维利具备独创性与现代性之处在于:1. 认为政治是贵族与平民间无休止的斗争,而第一次提出君主应当成为贵族与平民之外的第三极,应与平民结盟。勒弗尔此种解读与现代性相关,是因为如此一来,君主不再属于古典时期与平民相对的贵族一员,而是向着职业化政客发展;2. 暗示君主之位是流动的,故而政治权力并不属于个体,权威是“匿名”的,每个君主在位时拥有权威;一旦下台,下一任君主取代前一任君主获得权威。


Meaning in History


  • Karl Löwith, Meaning in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9.

  • 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田薇译。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包括伏尔泰、黑格尔、马克思等政治思想家的“历史哲学”观,认为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哲学化解读,是基督宗教“末世论”的世俗化版本而已。首先,历史哲学指以某一种发展模型、推动力来理解历史的进程。比如黑格尔认为历史自己具有某种机巧的理性主导着自己的发展,这与基督宗教中代表冥冥中天定的“神意”(providence)类似。再如马克思将历史理解为“斗争的历史”,与奥古斯丁笔下受难与救赎的历史类似。


  在洛维特看来,“历史哲学”并不是个值得推崇的概念。它借用了基督宗教“末世论”的概念,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目的与意义,却并不崇尚“信仰”。在末世论中,只有坚定信仰的教徒才能获得救赎。而启蒙之后的现代人认为历史发展将人类引向更好的未来(即救赎),却抛弃了救赎理论中对道德伦理的要求。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


Hans Blumenberg,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 MIT Press.


  布鲁门伯格认为现代的正当性与基础起源于应对基督宗教的一场危机,即灵知派带来的“恶的起源”危机。灵知派有着强烈“二元论”的倾向,与摩尼教类似,认为神有“善”与“恶”两位。基督宗教为了应对灵知派提出的“恶的来源”问题,即:既然上帝全知全善,并创造了世界,那世界上的恶从何而来?为了应对这场信仰危机,基督宗教提出“绝对论”(absolutism),即上帝的意志是人类不可领会的,人们能够做的只有绝对信仰。中世纪末期,绝对论达到了近乎专制的地步,留给人们的只有两种选择,绝对服从或是反抗上帝权威。

 

  现代便源起于对“绝对论”的反抗——人们提出,人类自己应当是权威与知识的来源与基础,并非上帝。于是“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成了现代的根本正当性。然而布鲁门伯格认为现代的这个基础并不稳固,因为人们不具备“自我肯定”并取代上帝的能力。比如,涉及“无限性”(infinity)的问题,人类无法“肯定”自己能掌控“无限”。在布鲁门伯格看来,笛卡尔的“怀疑”(doubt)所代表的反抗精神,而非“自我肯定”,才应当成为现代的基础。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Marcel Gauchet,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教授介绍高歇的理论体系基本可以用“现象学”、“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与卡斯特罗主义概括。他《世界的祛魅》一书横跨原古时期到现代,介绍了“宗教”一角在人类社会中的变迁,并认为基督宗教诞生于“上帝之死”,是最接近现代性的宗教。高歇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创造出一个“他物”(otherness),将其视为意义的来源,比如神祗或英雄。向现代靠拢,创造意义的“他物”渐渐消失,权威开始变成了国家,意义创造者甚至可以是个体自己。


  高歇之所以认为基督宗教诞生于“上帝之死”,是因为(高歇理解的)基督宗教实质上减少了将创造意义的“他物”(即上帝)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力。因为人们无法理解上帝,接触上帝,甚至只能通过偶然的契机来能证明上帝存在,人们开始不需要上帝。而当意义的诞生开始依赖人类“自己”,而非一个模糊的“他物”,宗教便消失了,现代诞生了。


《政治的概念》



  教授认为,施米特将政治的本质重新拉回了基督宗教,原因有二:1. 启蒙时代以来,思想家将政治与理性结合在一起,认为政治应该基于理性;但施米特认为紧急状态下,即政治异态而非常态下,政治的本质才能突现出来。2. 现代的重要标志在于,政治权威开始“匿名化”,即权威不带有个人色彩,而是任意在位的个体或团体拥有权威,并且政治权威可以被质疑;而施米特认为,主权的决断力必须是个人的、专断的,要求绝对的服从。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 Quentin Skinner,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译林出版社。


  近代思想史与剑桥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在国内知名度相对较高。这套书(上、下两卷)详细描绘了现代政治思想,诸如“平等”、“自由”等概念是如何从中世纪后期的基督宗教社会中脱胎而出,笔触细致,历史详实。



综览各作品后,也别忘了《利维坦》。



-Fin-



往期相关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编译:国王的两个身体

诺斯替主义:现代性的本质(上)

诺斯替主义:现代性的本质(下)





 


公号还在成长期,望读者朋友们多多分享转发


本文为「城与邦」作者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不用作商业用途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polis2016@163.com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城与邦」是成立于英国与北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政治哲学写作小组,提供新鲜原创学术思想,激发政治哲学热情,互相督促写作。


我们期待

投稿|关注|分享|加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思考,并怀有对政治应有面貌的热情。


↓点击“阅读原文”便可进入「城与邦」知乎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